今日,《科学》杂志上刊发了一项重量级研究:来自Salk研究所的团队发现,缺乏母爱的小鼠其基因组会出现明显改变,且这种改变集中在影响情感和记忆的海马体中。这一发现支持了“童年环境会影响人类大脑发育”的观点。
什么?出生后的动物还会出现基因组的明显改变?Salk研究所的过渡所长,该研究的通讯作者Rusty Gage教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教科书上说DNA是稳定不变的,它造就了我们。但实际上,DNA要动态得多。你细胞内的一些基因能够自我复制,并且到处移动。换句话说,你的DNA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会变化。”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Rusty Gage教授(图片来源:Salk Institute)
这一现象在大脑中尤其常见。十多年前,科学家们就发现大脑的神经元之间存在DNA序列的微小差异,这背后的部分原因在于“跳跃基因”——这些DNA序列能从基因组的一个位点跑到另一个位点,给神经元的遗传信息带来多样性。Gage教授正是这一领域的专家。2005年,他的团队发现一种叫做L1的跳跃基因可以在发育中的神经细胞里“跳来跳去”,造成影响。
这究竟是自发的随机现象,还是会受到外界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们决定将生命早期的一大环境因素——母爱纳入考量。在实验中,刚出生的小鼠先与它们的母亲共度2周时光,好让研究人员对母亲的舔舐和梳毛行为进行量化。随后,这些小鼠又被分为两组,一组接受的舔舐和梳毛行为较多,另一组则较少。研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得到母亲关注较少的小鼠,其影响情感和记忆的海马体神经元中,L1基因的拷贝数有显著上升,大脑神经元的遗传多样性因此也更多样。
研究人员们排除了单纯由遗传造成的影响:他们比较了母亲与后代的L1拷贝数,发现这一现象并不是简单来自遗传。此外,它们也分析了来自后代额叶皮层和心脏的组织,发现L1的拷贝数并没有出现类似的改变。这进一步表明这些变化是由后天环境所引起的。
也许是由于结果太具有颠覆性,谨慎的研究人员们又做了另一项实验来确认他们的发现:他们让那些缺乏母爱的小鼠去抚养有母爱的小鼠生下的后代,也让那些有母爱的小鼠去抚养缺乏母爱小鼠产下的后代。研究再一次表明,海马体中的L1拷贝数只和小鼠出生后得到的母爱多少有关,和它们的亲生母亲无关。
从机理上看,缺乏母爱的小鼠,其L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有明显下降,这或许增加了其自我复制和跳跃的能力。在其他已知的跳跃基因上,甲基化水平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研究人员们猜测,母亲对后代的关爱越少,小鼠的压力就越大,这些压力会特异性地影响L1基因的甲基化,让它们在海马体神经元细胞里不断复制并频繁跳跃。
▲母爱的多少,会影响后代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图片来源:《科学》)
“之前一些研究表明,得不到足够关爱的孩子在DNA的甲基化上会展现出不同,本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 Gage教授补充说:“如果我们理解了机制,就可以开发出干预的策略。”
遗憾的是,我们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变化会给动物的行为带来怎样的影响,研究人员们也计划在未来阐明这个问题,并期望新发现能让我们理解童年所受的心理创伤是否会带来抑郁或**分裂等疾病。在等待研究人员做出新成果的同时,如果我们身边有新晋的母亲,还请不要忘记提醒她们对自己的宝宝多一点关爱。
参考资料:
[1] A mother's attention affects the genetic code of her young
[2] Early life experiences influence DNA in the adult brain
[3] Early life experience drives structural variation of neural genomes in mice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