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往历史来看,主要产品皆靠收购得来的绿叶制药(HK:02186),是家不错的一级市场“投资公司”。绿叶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收购即转化”和能说善侃会包装。
但这种模式的公司,会面对收购的悖论与市场的隐忧。归根结底,绿叶还未曾在研发能力上证明自己。未来能否补足短板,是很重要的观察点。因为大部分医药公司,正处于一个被温水煮青蛙的时代。
投资公司的两大能力
关于绿叶制药的投资能力,我们从头到尾来好好捋捋。
上市那年(2014.7),其三大系列“肿瘤、心血管、消化与代谢”的七个主打产品,有六个是买来的。
2001年,收购绿汀诺(治疗酒精性及其他药物导致的肝中毒)的生产及销售专利权;
2004年,收购希美纳(配合若干实体肿瘤放射治疗的敏化剂)及其分销网络;
2007年,收购南京思科药业,后者主要产品为力扑素(用于若干癌症化疗)和天地欣(用于恶性肿瘤辅助治疗),至此获得肿瘤科开发品台及生产设施;
2007年,收购北大维信43%股权(2009年增持到69.6%),后者主要产品为血脂康(降血脂中药);
2011年,收购绿叶宝光药业(名字带“绿叶”,但两者无关联),后者主要产品为贝希(治疗糖料病)。
上市后四年(2014.7至2018.8),做了一段时间“安静美男子”之后,绿叶又开始买买买:
2016年,收购欧洲Acino集团,后者主要产品为透皮释药系统(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疼痛及激素方面较复杂的专用贴剂),包含完整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
2017年,拟收购关联方(控股股东绿叶投资间接持股66.7%)山东博安生物的两种单克隆抗体药物,重组抗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LY 01008)及重组抗RANKL全人单克隆抗体注射液(LY 06006),目前尚未完成;
2018年,收购向ASTRAZENECA(阿斯利康)抗抑郁特性的非典型抗**病药物,思瑞康(富马酸喹硫平、速释、IR)及思瑞康缓释片(富马酸喹硫平,缓释制剂,XR);
2018年,拟收购Bayer AG的Apleek,后者是新一代联合激素7日避孕透皮贴剂。
不要小看买药做渠道的公司,你需要知道,单一产品永远有无数的替代品。而且并购有一个悖论,大公司有好产品很少外卖权益,小公司往外卖的好东西少。真有好产品卖给你,则需要大大的溢价,谁也不傻。
所以说收购这么多药不算什么,但绿叶能把这些药卖出去,还是需要有一套的。在那个群魔乱舞以药养医的时代,绿叶医药代表表现不错,来看一下具体公关数据:
IPO时,覆盖三级医院1123家(占其总数65%)、二级医院2487家(占其总数37.3%)、一级医院4437家(占其总数27.9%);
2017年,覆盖三级医院1500家(占其总数78%)、二级医院3520家(占其总数51%)、一级医院7300家(占其总数44%)。
投资公司不相信眼泪,你知道销售能力决定业绩,但决定销售的一般是能说善侃会包装。我们仔仔细细的,斟酌品味下面这段话:
“中国第二大、中国第三大、药监局唯一批准、中国最畅销、第四、第六”,瞧瞧这段话里的露骨词汇,吃瓜群众听起来肯定惊呆了,潜意识发出卧槽好niubee的好声音。
但是,药物做到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可能并没有那么niubee,因为医生用药和我等吃瓜群众使用电脑操作系统一样,转换成本(剂量的把握,疗效确定性,副作用情况等等)很高很高。
其次如果你走点心,仔细审视后面的条件,那么看到的又将是另外一番风景。
比如国产抗癌药,比如刺激剂敏化剂,比如中药。量身打造的包装,能让任何人显得优秀,比如我可以自称“北京东城最厉害的厨子”或者“焦作新华北路LeBron James”。
不过有条件的描述,其实也无伤大雅。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公司的努力,要看历史的进程。
绿叶未曾证明自己
绿叶IPO招股书披露的研发管线灰常丰富:截止2013.12.31共有22种在研产品,其中8种肿瘤科产品、4种消化与代谢产品、10种中枢神经产品。
目标是2018年之前,获得17种在研产品的上市及销售批文。
绿叶认为这17种在研产品之中,有10款将对竞争力产生影响的产品:
(1)口腔溃疡含漱片,用于化疗引起的口腔溃疡治疗;
(2)还原型谷胱甘肽肠溶胶囊,用于肝功能障碍的治疗;
(3)注射用利培酮缓释微球,用于**分裂症及抑郁症的治疗;
(4)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用于若干癌症的治疗;
(5)乐舒苹,用于癫痫治疗;
(6)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缓释微球,用于若干癌症的治疗(包括前列腺癌);
(7)注射用罗替戈汀缓释微球,用于治疗帕金森病;
(8)注射用艾塞那肽缓释微球,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多汗症;
(9)盐酸安舒法辛缓释片,用于治疗中度到重度抑郁症;
(10)酒石酸艾格列汀片,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
四年多时间匆匆逝去(现在能体会为什么一些人不投上市5年内的公司,不方便检验管理层是否tree niubee哈哈哈哈),回过头来,继续说绿叶的研发进展,那家伙,是与当初的目标相当不一致啊。
截止2018年,(1)在2014年9月获得药监局的产品注册证,(7)(9)在2018年6月获得进行临床Ⅲ期的批件(**科疾病的临床Ⅲ期是绞肉机中的绞肉机),其它的在研产品离上市更是早着呢,所以说目标只完成了1/10。
(其实我有一个疑问,为啥这个治疗口腔溃疡的药,与其他治疗癌症、**疾病、最次也是肝病的药,并列为绿叶认为的10大产品)。
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没有。
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不是。
祭奠?绿叶没想那么多,它又开了几项新的管线(2017年总共27种在研产品,也就是说新增了6项)准备大干一把。
除此之外,绿叶还进行海外合作,2017年以前的就甭提了,2018年5月底绿叶得到Elpis Biopharm正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双靶点CAR-T的中国区授权,管它早期不早期,至少很前沿啊朋友们。
绿叶的动作十分华丽,披露也相当频繁。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绿叶喧嚣背后的研发无力,它并没有证明自己,至少并没有差不溜的实现自己的目标。
当然,研发本不是绿叶的基因,管理层的履历应该能看出一二。从收购整合的“杂牌军”切入研发,究竟能迸出怎样的火花,说真的也只能慢慢观察了。
研发这条第二增长曲线没续上之前,绿叶的增长就只能依靠投资收购(都开始收购避孕产品了、捂脸),并且保证现有产品不下滑。
关于增长情况,2011至2017年绿叶CAGR(复合增长率)为16.7%,若扣掉2017年其他国家经营分部3.95亿的大幅度新增收入(应该来自于并表),CAGR为14.6%;
稳住现有产品方面,三年来心血管分部陷入停滞,2015至2017年分别为6.21亿元、6.52亿元、6.44亿元,这方面是鸭梨山大。
CAGR若能长期维持在16.7%,那其实也相当好了,够得上巴菲特优秀公司的标准,问题是能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吗?绿叶“人到中年”,将面对两道坎,先跨过这两道坎再说吧。
其一是专利,未来二三年绿叶将迎来主要产品的专利到期潮,到时候药价是要下降还是下降呢?
除了专利到期这道坎,绿叶还将面对医药行业的坎。
绿叶会不会被温水煮青蛙?
医药行业的坎是什么?不卖关子,行业的坎首先是必须降价。高药价之下,崩溃的除了病人还有医保,事实上已经有点绷不住了。
这个价格怎么降呢?看质量一致性评价(QCE)和医保控费这两大法宝。
病人有两个朴素的愿望,一是吃到有用的药,二是吃到便宜的药。过去中国仿制药质量参差不齐,病人为了确保药效只好买高价药(即使过了专利)。
质量一致性评价降药价的逻辑,是将仿制药的有效性提升到原研药一个水平。那么药厂出来的药效果都一样,病人吃谁的药都一样,红海之下自然是价格的竞争。上面说过“单一药品永远有无数的替代品”,疗效差异不大的化药也唯有降价一条路。
也就是说,除了专做创新药的公司外,大部分公司相同品种产品的价格都会越来越低。而且不仅一致性评价要降药价,不堪重负的医保支付也负担不起高药价。
你要是走进医院,就能感觉到医生不再是看病5分钟,让你吃药2小时。现在医生都是这个鬼样子:
能不开药一定不开;
绝不开其它科室的药;
门诊一律不让静脉输液;
如果实在要开药也不超过7天的量。
医保控费是非常严格的,你的药品不降价想进医保?不存在的,而且每个省的医保目录招标严格多了。可以说进入医保,是各个制药公司每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毕竟没有医保给付,病人负担不起就只能吃别的药了。
绿叶未来的收入,会面临降价压力是一定的,但问题还不止于此。
从产品线角度讲,绿叶主要是化药,这将面临被颠覆的风险,因为医药行业的发展速度令人乍舌,生物药大行其道的时代已经到来:
从1880年Louis Pasteur开始“种痘”,
到1986年泰胃美(Tagamet)成为第一个“重磅炸 弹(销量破10亿美元)”药物,
到2014年默沙东的免疫检查哨PD1产品keytruda;
再到2017年诺华的CART产品Kymriah。
可以看到医药黑科技一天比一天新奇,而“简陋”的化药生产这一块,其实谁都能做,根本不存在难度,几家“医药富士康”就搞定包圆了。
未来一定是生物药的时代,生物药才是医药的代名词,治疗逻辑的变化,将改变很多医药公司的命运,这是很残酷的。
质量一致性评价、医保控费、生物药替代,看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却又近在眼前,有点温水煮青蛙的意思。
处于温水煮青蛙的逻辑之下,绿叶的研发必须与这个时代争分夺秒的赛跑,水开之前绿叶能否跳出热锅吗?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