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9月以来,我国初次从国家层面组织开展药品试点集中联合采购,随即于2019年7月扩围至全国。这项此前被业内诸多药企反对、阻力太多甚至有人扬言会“胎死腹中”的政策,居然已经在短短一年内席卷整个医药圈,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震荡。截至今天,带量采购大戏已上演一周年,那对药企和行业究竟都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中标企业销量大增、下降都有
据IQVIA发布的《中国医院医药市场回顾 | 2019年第三季度》认为,“4+7”带量采购效果显著,中选产品增长态势强劲,而大多数未中选原研药市场受到明显挤压。有药企在财报表示:“产品中标,解决了一些过去销售中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销量明显得到了快速增长。”如京新药业的左乙拉西坦。根据财报,2019上半年,该公司销售收入18.59亿元,同比增长31.92%;净利润3.26亿元,同比增长52.89%。带量采购中标的瑞舒伐他汀销售3.95亿元,同比增长16%;另一个中标的左乙拉西坦销售0.48亿元,同比增长253%。
但以销售额看,有的中标药品却是在下降。如中国生物制药的恩替卡韦分散片,从前三季度财报来看,恩替卡韦分散片的销售额约23.3521亿元,而去年同期为25.7286亿元,减少了2.4亿元左右。这主要是由于“4+7 带量采购中标产品销售数量大幅增长,但价格相对较低,收入增幅较小导致。
所以从整体上来说,如果中标之前市场份额不是太高,入围带量采购名单能迅速增加销量,销售额也同步提高,起到以价换量的效果。但如果之前市场份额已经很高,那么量的增加可能不足以弥补价格的损失。
未中标企业,被产品线与创新决定未来
去年的“4+7”带量采购未中标,还可以在非“4+7”地区继续做市场,还有零售可以做。今年则不同,“4+7”带量采购全面无死角,很多未中标产品的销售团队只能转岗或者就地解散。比如“阿乐”作为嘉林药业的核心产品,未中标的结果则是公司市场几乎全部沦陷,销售团队只能就地解散回家,没有其他选择。
对于只有单一品种,一条生产线的企业而言,产品未中标更加致命。但如果企业产品线丰富,品种多样,即使一个未中标,还有其他产品可以继续谈判推广市场,未中标产品的销售团队还可以转岗或者内部调配,转向其他产品。因此虽然“4+7”带量采购对一部分企业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导致仿制药大降价,但总体来说,对于一些细分领域,比如产品管线丰富以及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几乎没什么影响。
而且“4+7”带量采购的政策申报价格和中标规则没有要求至低价中标,政策相对理性和温和,给予企业和行业转型期。更有利于仿制药行业洗牌,诞生出更多成本优先和高壁垒仿制药的新龙头,使创新成为行业发展动力。
跨国企业积极调整战略,意在突围
作为全球重要的医药市场,中国是各大跨国药企业绩增长绕不开的重要赛道。因此“4+7”带量采购除了影响本土制药企业,对跨国药企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部分跨国药企就选择了与本土药企展开积极竞争,来抵抗市场变化。如赛诺菲在“4+7”全国扩面中,实施了低价竞争,在波立维和安博诺的报价上,用几乎与仿制药企一致的价格挤掉了国产企业。去年的氯吡格雷品种,是由仿制药企深圳信立泰中标,但今年深圳信立泰却意外出局,原研药赛诺菲以降至17.81元的低价入场。
而除了像赛诺菲一样以低价换市场,再加速引进创新药品外,还有不少选择向创新战略转型。如默沙东高管克莱伯恩在不久前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曾表示,创新药物组成了公司在中国市场产品组合的 “三分之二” ,他强调,虽然“4+7”带量采购扩围“不利于公司产品组合中的成熟产品”,但是公司转向新的市场战略,将为公司带来长期的益处。
当然,还有些跨国药企则选择将成熟药资产剥离出去。例如今年4月,礼来将两款抗生素及工厂以3.75亿美元卖给亿腾医药;7月,葛兰素史克中国持有的目标公司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被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重庆药友拟以不超过2.5亿元收购100%股权;9月九洲药业拟收购诺华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苏州诺华制药科技有限公司等。
总体来看,“4+7”带量采购对我国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等全产业链条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医药行业的整合和大浪淘沙拉开了序幕,未来药品企业间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成为趋势,实力弱的企业将会被自然淘汰。为了提升竞争力,未来企业必须加大品种储备形成产品梯队与多元化的产品管线,进行药品研发、生产、流通领域的分工合作,形成专门的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企业,从而完成药品企业的转型升级。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