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股”先知,股票的波动一直以来是市场的风向标。
去年7月份以来,医药版块在一级、二级市场走熊,不断蔓延的寒气一度哀鸿遍野。
一、二级市场的信心崩溃,医药行业迎来供给侧改革的阵痛。
2022年初以来至今,医药行业下跌超过21%,行业涨跌幅排名跌出前20。
从医药子行业来看,所有子行业板块全线下跌,无一幸免。
跌幅Top30有哪些?
“集采”+“医保谈判”悬在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叠加国内不断加深的内卷趋势,与频频受挫的出海征途,不少企业有苦说不出。
截止12月27日,A股市场,下跌的企业占多数。
在跌幅排名中,Top 30的企业年初至今跌幅基本在50%上下,可谓腰斩,远超医药行业的平均跌幅。
如果按流通市值计算,这30家企业本年度累计下跌市场达到1964亿元,平均每家下跌65亿元。
这Top 30中,生物科技企业占10家、西药企业占8家、中药企业占3家、医疗保健设备占9家。
过去几年,PD-1、PD-L1、双抗、ADC、CAR-T等各种新兴疗法的兴起,一度让生物医药站在聚光灯下成为主角。
如今,涨潮的时候有多凶猛,退潮的时候就有多冷清。生物医药版块的风头剩下一地鸡毛。
医疗保健设备同样如此,本以为是价值洼地,集采刺穿了泡沫后,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似乎总体只有中药子版块损害稍微少一点,得益于政策的扶持,但是中药的未来能否撑起一片天,要看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是否走得通。
表1 2022年A股跌幅Top30汇总
数据截止12月27日
曾经的王 者,日子不好过
这30家企业中,不乏一些广为人知的“明星企业”,例如康希诺、甘李药业、凯莱英等等。
康希诺曾经作为新冠疫 苗的闪亮“红星”,曾在盘中创下上市以来新高,股价探至798元/股。与历史高点相比,该股现价已下跌近八成。
今年以来,虽然在第三针、第四针新冠疫 苗的刺激走出了一波小高潮,但总归难掩颓势。
在全球新冠疫 苗接种率增长放缓,疫 苗需求减少,疫 苗产品价格调整及存在减值迹象的多重合力下,导致业绩大幅下滑。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高度依赖单一产品的风险,在康希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一方面,康希诺采用的腺病毒载体技术,研发进度逐渐落后于竞争对手,各类疫 苗产能扩张能力也备受限制。
单品透支、股价暴跌、技术存疑成为康希诺交织的故事,它的未来可否实现“疫 苗第一股”?要看他们的选择了。
图1 康希诺股价
图片来源:九方智投
第二个,典型案例是甘李药业。
作为国产胰岛素的老大,资本市场的“胰茅”,甘李药业今年的股价表现得不够理想。
更要命的是,在这样的下跌势头已经持续了20多个月后,股价仍然没有明显的反弹迹象。
图2 甘李药业股价
图片来源:九方智投
一方面,受制于销售成本率上涨,甘李药业一向引以为傲,足以媲美茅台的高盈利能力在本年度出现大幅下滑,另外一方面,胰岛素的集采“大杀器”绞杀了盈利的想象空间。
高估值要么有高增长的盈利去支撑,要么通过讲“故事”、炒概念用力刺激市场神经,而低增长率、没有新故事,这个“实锤”就要敲破投资心境了。
业绩、估值、逻辑,这条线条,环环相扣,缺一环就很难畅通。
第三个典型案例是凯莱英。
凯莱英为国内小分子CDMO龙头,接连拿到几个过10亿元的订单似乎也无法“拯救”凯莱英的股价。
坊间传闻,凯莱英靠大订单出圈,却因葛兰跌下神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估值过高,CXO竞争日趋激烈。
在药政改革渐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制药企业不断加码创新开发,逐渐意识到单纯依靠CXO的路径是走不通的,而CXO前期不断加大的投入,投入产出比却有点迷茫,一有风吹草动就出现集体杀跌。
怎么样能巩固行业头部地位,在国际环境不稳定的背景下,实现国内国外双循环,是凯莱英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
图3 凯莱英股价
图片来源:九方智投
股价下跌的药企,何去何从?
股价短期涨跌由情绪主导,但是长期走势总体是由基本面支撑。
企业的基本面,就是销售业绩和利润预期。
在目前的政策大环境下,多种因素导致的药品价格下降,对企业的直接影响是销售收入增速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
药品价格一再下降,在销量没有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营业收入必定出现下滑。
而随着人工成本、原材料等成本的上涨,药企要实现净利的不断增长难道只能靠压缩成本吗?
从直观来看,面对降价压力,药企最直接的应对方式是降低成本。然而这样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难以保障,只会形成恶性循环。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法。
从美国医药行业类似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经验来看,不单只要缩减成本,更重要是增加医药企业的药品研发投入,通过加速新品种不断上市来获取更高的收入和利润,这才是药企解决药品价格不断下滑的治本之法。
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红桃皇后所言:你得拼命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这就是制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游戏。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