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引发的恐慌,还在蔓延。
1月25日,美国众议院议员提交的《生物安全法案》草案版本中,药明康德、华大基因、华大智造等国内企业被提及;美国参议院近期亦有一项类似的法案草稿被提出。
如果这些议案被通过,那么美国政府资助的医疗机构,将会被限制使用被提及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因此,“提案”不可避免引起国内资本市场的恐慌。
上周五(1月26日)下午,药明康德、华大智造等公司股价大跳水;周一(1月29日)相关公司股价继续下挫。
如果说,上周五大跌,是市场因为不知情的恐慌而引发的踩踏事件;那么,周一相关公司股价继续下挫,又是因为什么?
毕竟,就目前来看,上述“提案”很难落地,已经是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
/ 01 /
一出黑色喜剧
虽然上述“法案”名称唬人,但却不是美国出台的实质性政策,仅仅只是一项国会提案。
就美国制度来看,提案可以畅所欲语,但要想落地并不容易,不仅费时费力,并且通过率不高。
如下图所示,学者张腾军统计发现,在第117届国会第一会期,共有251项涉华提案,但只有2项成为法律,通过率不到1%;第116届国会这一比率为5%。
当然,费时费力、通过率不高,并不是我们可以放弃担忧的理由。毕竟,在投资领域,再小的黑天鹅,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事项。
只是,上述提案大部分内容,实在过于“荒诞”。在这份所谓的《生物安全法案》中,存在诸多低级别的事实性错误。
例如,该提案提出的“药明康德已获得‘军民融合精选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实际情况只是:在二级市场,有相关的军工基金短暂持有过药明的股票,2000股和15500股……
而提案中涉及的与基因安全的相关内容,更是无厘头。
例如,“提案”中谈到,“华大与军方合作收集百万无创产前检测数据改善人口质量”。在现实中,这大概率指NIPT(无创产前基因检测)。
的确,NIPT检测需要检测相关基因数据,也是以改善人口质量为目的,但却与军方无关。
尴尬的是,全球对NIPT检测最重视的国家是美国。2020年9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发布新指南,将NIPT的检测范围,从存在风险或年龄超过35岁的孕妇,扩大到所有人群……
另外,在提案中,美国政客更是逻辑感人地搞起了“连坐”,称“华大智造”是华大基因的子公司,因此也是“有罪论”。
实际上,华大智造的业务,并不涉及数据安全,其只是一家测序设备提供商。
简单理解,在基因测序产业链中,其只是卖水人,并不参与挖矿的过程,由华大智造提供的设备产生的数据,都是由客户自行保管。
如果从吹毛求疵角度出发,测序设备理论上也存在数据泄漏的可能。但截至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华大智造出售的设备存在安全漏洞。
令人尴尬的是,全球基因测序巨头、美国企业Illumina,却因为数据安全问题丑态百出。
2022年,FDA、CISA共同曝光了Illumina多款设备存在安全高危漏洞;2023年,在国内药监局的要求下,Illumina召回了277台测序仪,原因正是这些设备存在网络安全隐患,导致仪器无法生成正确结果或产生数据安全风险……
上述低级别错误,只是提案的冰山一角。
本质上,这些法案,只是在美国大选的特殊时期下,“内行政客”提出的“外行提案”,核心是为了博取更高的流量、关注度。
美国一些政客通过放大中美矛盾,转移或是吸引注意力不难理解。
表面是为民做主,背后全是政治算盘。更何况,该提案的牵头人之一迈克·加拉格尔,并没有生物技术背景,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华政客。在海外媒体眼中,“加拉格尔是个煽动家,一心想借中国问题出名”。
当然,作妖的不只是迈克·加拉格尔。
只能说,在当前这种特殊而又复杂的环境中,“黑色喜剧”可能会经常上演。
/ 02 /
影响需要辩证来看
当然,市场或许焦虑,在当前复杂的外部环境下,目的类似的“正经”提案可能会最终获得通过。届时,这些企业仍会受到影响。所以,当前这些公司股价下跌,本质上是提前反映了预期。
的确,外部环境极其复杂,类似“正经”法案落地不无可能。但即便如此,对于涉及其中企业有何影响,仍要辩证来看,核心原因在于两点:
第一,部分生物科技企业的核心技术并不依赖于美国。
以华大智造为例,其核心技术并不受制于人,是全球唯二能够自主研发并量产从Gb级至Tb级低中高不同通量的临床级基因测序仪企业之一。截至2023年9月30日,公司已取得 389 项境内专利与347项境外专利。
并且,在核心技术持续创新的基础上,华大智造已建立自主可控的源头性核心技术体系。在核心原材料方面,包括测序酶物料及测序dNTP物料等,都已经实现自产自供。
因此,华大智造的业务经营,不会受到相关不利政策因素的影响。
第二,部分生物科技企业的美国业务占比并不高。
仍以华大智造为例。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美洲区业务收入只有1.01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不过5.8%。
显而易见,公司前三季度的高增长(测序仪业务同比增长31.49%)与美洲区业务关联度不大。即便遭遇极端黑天鹅,也不会影响华大智造当前的成长逻辑。
那么,这是否又会影响其未来的增长逻辑呢?对于国内生物科技行业来说,出海已经是必选项。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首先,即便法案“落地”,也只会影响美国联邦政府资金的采购业务。
对于大部分生物科技企业来说,这一影响并不会太大。
还是来看illumina,客户群体极为丰富,包括学术机构、政府实验室、医院、bigpharma、biotech、商业分子诊断实验室和消费基因组学公司等。
政府机构并非illumina唯一客户来源,也不是推动其业务增长的核心主体。因此,即便遇到最糟糕的情形,同样是生产销售基因测序设备的华大智造,在美国地区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其次,部分生物科技企业的出海“增量”,不局限于美国。
由于起步较早,产品可及性及公众普及率更高等因素,美国的确是基因测序设备及耗材的主要市场。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经过长周期的增长,美国测序仪器增量市场已经相对有限。这一点,从Illumina展现疲态的美国收入增速,能够窥探一般。
从这一角度来说,欧洲、亚洲、非洲等国家地区,反而存在较大的增量需求。目前来看,欧洲、亚洲等国家对基因测序的重视程度在增加。
例如,1月24日,英国健康安全局就发布了名为《UKHSA 病原体基因组战略》,提到了病原基因组对健康领域特别是疫情防控领域的巨大贡献,以及对于未来发展的构想。该战略的出台,将会推动基因测序仪市场规模的增长。
而上文提及的华大智造,面向的就是全球市场。
2023年,欧洲专利局裁决结果显示Illumina的EP3002289专利无效,该结果表明公司在曾涉及专利诉求的国家如土耳其、葡萄牙、奥地利、罗马尼亚、芬兰、希腊、匈牙利、比利时、丹麦等区域不受到EP3002289专利限制。
至此,公司大部分涉诉国家和地区的业务拓展将不再受到影响,有利于进一步打开欧美等重要国际市场,拓宽公司全球业务覆盖范围。
并且,公司也在欧洲、亚太等地区也做好了业务拓展的准备。
目前,华大智造已经在新西兰、塞尔维亚新设2家子公司支持本地业务发展,并且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新建制造基地、客户体验中心等并投入使用。在亚洲,华大智造于韩国与BMS合作共建客户体验中心也已经投入使用。
而根据财报,前三季度,华大智造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实现收入10.83亿元,占整体收入的比例接近50%,与此同时,公司大中华区业务依旧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同比增长21.19%。
也就是说,华大智造的增量来自于全球。不管遭遇哪种极端环境,其都能有效避免增长停滞的风险。
/ 03 /
遭遇极 致错杀之后
只是,相比于华大智造业务拓展进度的稳健,市场的表现却走出了反方向。不管是药明康德,还是华大智造,股价依然大幅下跌。
或许,这让投资者充分感受到, "市场短期是一台投票机”。一家公司的股价短期走势是混沌的,可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不仅仅取决于价值。
就当前来说,港股、A股的信心极其脆弱。1月份以来,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以及雪球等结构化产品的影响下,进入了持续的下跌通道。
在这一背景下,上周五引发的大跌,或许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消除。
但长期来看,市场必然会是一台称重机。只要企业的核心价值不变,短期的股价下跌,则意味着机会。
可以看到,在经历一系列黑天鹅之后,部分国内生物科技企业的估值已经不高。
就拿华大智造来说,其市销率已经接近Illumina。这并不合理,尤其是后者近两年因商誉减值种种因素,业绩表现并不佳。
对于华大智造,2023年无疑是变局之年,行业在经过三年的极速跃升后,回归到常态化的稳健状态。尽管公司短期承压,但各项利空已出尽,无论是是装机量还是客户及生态圈拓展,以及其与Illumina专利和解后国际拓展加速,都为公司成长提供确定性。
投资的本质是预期艺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好公司迟早会兑现逻辑。
在悲观的市场环境下,战略做多有竞争力的龙头,胜率和赔率都不差,相信未来会得到市场的嘉奖。
尤其是,当前监管对于市场倍加呵护,以及部分生物科技企业展现的业绩韧性,势必会逐步打消价格歧视。
极端的下行行情,往往也能造就令人震撼的“大反攻”。那么,在生物科技行业,会出现这样的故事吗?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