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进入第3个年头,病毒不断变异,防疫难度也不断升级,时至今日全国仍有数十座城市处于不同程度的封控状态之中。绝大部分的产业都受到了冲击,即便是医药产业也未能幸免,只有少数药企、医械企业受益。这些受益的企业当中,有不少还是被动受益,即莫名其妙被炒作起来的,比如一众捕风捉影的新冠特 效药原料药企。
然而,复星医药在目前泥沙俱下的当下,却显得那么出众,从新冠疫 苗到新冠仿制药再到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每一步都十分精准地踩在了防治新冠的节奏上。外延式发展战略使得复星医药的BD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一系列走在同行前列的合作令人叹服。
事实上,复星医药的优秀不止于防治新冠。
1
敏锐的嗅觉
要说哪一款产品最能体现复星医药敏锐的BD能力,复必泰(mRNA新冠疫 苗)当之无愧。
在2020年武汉封城的当天,复星医药就已经开始布局疫 苗合作方案,很快便与BioNTech接触,仅用6周时间就达成合作,获得其mRNA新冠疫 苗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内独家开发及商业化权益,这一动作甚至比辉瑞还要早。
2020年11月,复星医药宣布BNT162b2(复必泰)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并很快开展了II期临床试验;2021年5月,复星医药与BioNTech宣布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进行复必泰疫 苗的本地生产及商业化。
就在内外上下都对复必泰在国内的获批上市信心满满的时候,审批方面却迟迟没有新消息,个中缘由不得而知。
不过好在复必泰在港澳台地区的推进还算顺利。2021年3月,复必泰被纳入港澳地区政府接种计划,2021年9月在中国台湾地区开展接种。截至2022年2月末,复必泰在港澳台地区已累计接种超2000万剂。
虽然未能在国内大陆地区上市,2021年全年复必泰还是实现了超过10亿元的销售收入,成为复星医药三个年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制剂单品之一。
除了新冠疫 苗,复星医药对新冠口服药也是紧咬不放。
2022年1月,复星医药拿下默沙东的口服抗新冠病毒 药物Molnupiravir在全球105个中低收入国家或地区生产及供应的仿制权利;2022年3月,复星医药又拿下辉瑞新冠口服药Paxlovid成分之一——奈玛特韦(nirmatrelvir)仿制药生产授权,以及向95个中低收入国家供应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组合包装协议。
在拿下这两款重磅新冠口服药仿制权之前,2021年7月,复星医药就已经和开拓药业,就普克鲁胺治疗新冠在印度和28个非洲国家的商业化,达成合作协议。要知道,彼时普克鲁胺III期临床试验在巴西公布的,可将重症新冠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92%的III期临床结果受到广泛质疑,甚至相关权威期刊都拒绝为其刊发论文。
经历了2021年12月“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的美国III期临床暂时性失败,普克鲁胺在4月6日迎来大翻盘,开拓药业公布另一项临床III期试验关键数据显示,在服药七天以上患者以及伴有高风险因素的中高年龄新冠患者中,普克鲁胺的保护率达到100%。
根据市场预测,普克鲁胺可能很快将获批上市,复星医药的这场赌局可谓惊心动魄。
近日,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该产品已通过欧盟CE认证、完成德国BfArM注册,同时已被列入欧盟通用白名单。
至此,复星医药防治新冠最后一块拼图完成,成为了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同时拥有疫 苗、口服药、抗原检测产品的制药企业。
然而,新冠防治并非复星医药的全部,其弹药库里还有满满当当的一系列重磅产品。
2
创新转型收获颇丰
2021年是中国CAR-T细胞疗法元年,成就这个制药发展史里程碑的产品是来自复星凯特的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
阿基仑赛注射液于2021年6月在中国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 个获批上市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主要用于治疗既往接受二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后复发或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根据阿基仑赛注射液在国内多中心桥接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最 佳总缓解率(ORR)高达79.2%,为复发或难治性患者带来了治愈希望。
截至2022年2月末,阿基仑赛注射液已列入23个省市的城市惠民保和超过40项商业保险,备案的治疗中心已达75家,并已有约百名患者进入治疗流程。
拿下国内CAR-T产品首发,这个功劳还是要算给复星医药的BD团队。但是除了“买买买”,复星医药就没有其他本事了吗?
承担复星医药创新重任的是其子公司——复宏汉霖。
复宏汉霖是较早登陆港交所的18A公司,这些早期上市的Biotech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生物类似药为突破口,用已被别人证明的成功作为盈利基础,进而反哺自己的创新管线,实现创新转型。
这一发展策略从目前看,已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
2019年,汉利康(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
2020年7月、8月汉曲优(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分别在欧洲和中国获批上市;
2020年12月,汉达远(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
2021年,复宏汉霖生物类似药再添一员——汉贝泰(贝伐珠单抗注射液)。
后续在研管线中,复宏汉霖还有6款生物类似药正在赶来,包括西妥昔单抗、雷莫芦单抗等。这些生物类似药在2021年为复宏汉霖贡献营收16.82亿元,同比增长186%。
进入2022年,复宏汉霖终于迎来了自己的PD-1,斯鲁利单抗于3月获批上市,成为第7款国产PD-1。
截至2021年结束,复星医药共有64项创新药在研。其中,自研小分子创新药27项、自研生物创新药26项、许可引进创新药14项、自研生物类似药14项。全年制药业务研发费用为33.59亿元,增长36.10%,仅次于百济神州和恒瑞医药。
如果从品类的齐全程度来看,复星医药集合了mRNA、基因治疗、免疫疗法、溶瘤病毒、靶向蛋白降解等等前沿技术,在国内难逢对手。
作为老牌BigPharma,积极创新转型的同时,复星医药不满足于制药业务,仍在寻求机会四处出击。
3
“大而全”式多点开花
与国内大部分药企专注于制药业务不同的是,复星医药还布局了医疗器械、医学诊断、医疗美容、医疗健康服务等赛道。
2021年全年,复星医药总营收390.05亿元,同比增长28.7%;净利润47.35亿元,增长29.28%;归母扣非净利润32.77亿元,增长20.6%。
其中,制药板块贡献营收289.04亿元,占总营收的74.1%;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营收59.38亿元,占15.22%;医疗健康服务营收41.18亿元,占10.56%。
医疗器械及医学诊断的业务收入及净利润,同口径增长主要来自于复锐医疗科技(Sisram)业务,在北美及亚太地区两个主要市场的强势增长,以及联营公司直观复星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装机量及手术量的显著增长。2021年,复锐医疗科技实现营业收入2.94亿美元,净利润3252万美元;“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装机量73台,同比增长18台。
医疗健康服务业务上,复星医药在2021年大力推动医疗互联网转型,并将医疗服务运营管理主体“复星医疗”更名为“复星健康”,目前已获得了6家互联网医院牌照。另外,截至2022年2月末,复星医药已基本形成以6家三级医院为业务、学科龙头,引领、支持8家二级医院发展的业务布局,主要医院包括佛山复星禅诚医院、深圳恒生医院、广州新市医院等,核定床位合计5532张。
国际化和商业化方面,复星医药具备的优势甚至可以和某些跨国大药企掰掰手腕。
复星医药的主要境外资产包括:
美国创新研发及商业化平台Fosun Pharma USA;
印度注射剂研发及生产企业Gland Pharma;
以色列医疗美容设备研发及生产平台复锐医疗科技(Sisram);
深耕非洲市场的药品分销公司Tridem Pharma;
瑞典呼吸机研发生产企业Breas。
其商业化团队超过6900人,其中包括创新药商业化团队约1700人、药品OTC及线上渠道的新零售团队约600人、非洲及欧美海外专业营销团队超1200人。2021年,复星医药来自境外的收入135.99亿元,占总营收的34.86%。
4
结语
当然了,复星医药也不是方方面面都那么完 美,除了复必泰未能登陆大陆市场的忧伤之外,作为外延式并购战略典型企业,其商誉达到了94亿元的天量。
在中国制药企业发展史上,败于扩张后遗症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是一个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隐忧。
另外,在追求风口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大起大落,也有失控的风险。复星医药作为一家道路明确的典型企业,还在不断地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