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分类导航
银河娱乐网站网址大全 资讯 风湿免疫疾病“缺医少药”仍需改善
风湿免疫疾病“缺医少药”仍需改善
热门推荐: 甲氨蝶蛉 类风湿 青霉胺
作者:曾小峰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18-08-08
风湿免疫学科在中国来说算是比较新型的学科,和欧美相比,我们晚发展了30年到50年。目前,初步估算中国有2亿多风湿免疫性疾病人群,这一疾病的可怕之处是在于会致残,所以这一疾病也叫致残性治病。

       风湿免疫学科在中国来说算是比较新型的学科,和欧美相比,我们晚发展了30年到50年。目前,初步估算中国有2亿多风湿免疫性疾病人群,这一疾病的可怕之处是在于会致残,所以这一疾病也叫致残性治病。

       这一疾病的另一特点是患者终身用药。所以,从这两方面看,这一疾病比较凶猛,之前我们对它的认识太少。目前很多患者、老百姓还没有重视。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影响全身免疫性疾病。

       药物市场空间来看,有关统计称,国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市场是480亿元。从基础用药逐渐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未来市场空间显然会很大。

   比欧美国家晚了近50年

       作为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医生,风湿免疫科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兴的学科,专业包含的病人在中国有2亿多人,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只是其中两种病,但是我们这个专业容易被大家忽略。

       从学科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的风湿免疫专业应该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华医学会风湿免疫分会是上世纪80年代成立,和国外比我们至少相差了半个多世纪。

       风湿性疾病本身叫致残性治病,早诊断早治疗可以避免患者走到残疾那一步。

       该病的特点是,患病后,要终生吃药,即使不是终生,至少长期用药。第二,患者不能上班还要有人来照顾,所有这些都是隐性的。WHO曾经在2010年设立世界关节炎日,现在全球都在加大对这一疾病的研究以及治疗。

       中国的发病率和国际上的发病率接近,初步估算在中国2亿多风湿免疫性疾病人群中,仅类风湿有500多万患者,强直性脊柱炎有500多万患者,痛风有1600万患者,骨关节炎可能有1500多万甚至更多患者。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人群平均45岁,男女比例1:4;基于现在数据,强直性脊柱炎平均的发病年龄为25.9岁,普遍是25岁左右青壮男性。男女患病比例是1:9的比例。

       由此可以看出,45岁的女性容易出现类风湿关节炎,25岁左右的男性容易出现强直性脊柱炎。尤其是有脊椎关节病的家族史人群更易患病,具体如银屑病、葡萄膜炎等有这些家族史疾病的易患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也是这样的患病原理。

       2012年,美国提出患者出现症状六个月内诊断,欧洲提出三个月内诊断,甚至欧洲有非常积极的学者们提出一个月内要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中国现在的数据显示,从发现到诊断大概延迟到两年左右,就是说,数据显示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平均时间是两年。

       为什么不能早期诊断,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患者对这一疾病的知晓率太低;第二,这一学科发展不健全,没有大夫看病。社会关注不够也是一个原因。

       早诊断早治疗,对于任何患者都是一种福音。但有大量的病人却没有第一线的风湿科大夫,去哪里早期诊断?

       2015年调查显示,中国只有5000名专业风湿免疫科医生。还包括一些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医生,真正从事西医风湿免疫专业的医生更少。从这一疾病的医生群体看,我们呈现倒三角形结构,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省会大城市,至少有些医院有这一专科。但二三线城市,以及县里,别说有专科,连医生都没有,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此外,这个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有30多年的历史。前些年面临的问题是缺医少药,像过去的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都没有药品用,就是用一些消炎镇痛的药品。

       我曾经给现在的卫健委主任写过一封信,讲了我们的现状,他已经专门批示要大力支持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

       其实药物和学科的发展,在全世界几乎是一个同性法则,二十多年前胃肠道药物被发现,胃镜出现,消化专业在我们国家得到迅速发展。然后在近10年到20年之内,心血管的药物和介入治疗的出现,让心血管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国际上也是这样的发展特性,这是一个规律。

 千亿药物市场

       现在风湿科医生们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把疾病完全控制好。按照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把疼给我控制好,肿也给我控制好。”这就需要药物,但也不想让药物造成损伤,这就促使疾病市场需要更好的药物的出现。

       现在只有把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水平和药物质量、患者配合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完全控制15%以下的病人。

       由于我们这一学科发展较晚,好药物也大都来自国外巨头们。

       医药的发展阶段很多,以类风湿为例,上世纪20年代我们有一些药物开始可以治疗类风湿,上世纪80年代我们主张用传统的DMARDs(抗风湿药物)来治疗。

       我们最早使用的传统药物有甲氨蝶蛉、青霉胺等等。但传统的药物有一定的局限期,疗效并不达到,最多达到50%-60%的疗效。

       90年代开始,出现了生物制剂,之后还有小分子化合物的出现,这些都是靶向治疗。

       现在虽依然是缺医,药也不多。但已经有很大起色,越来越多的药物在不断出现。《2017年度中国医药市场发展蓝皮书》显示,仅国内风湿、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的市场就为480亿元。化学药物占66.31%,中成药占24.60%,生物类制品占9%。随着基础用药与国际的接轨,未来风湿免疫领域的药物市场显然更大。

       就中国这一疾病药物市场来说,大都来自跨国制药公司。但是有的药物不是美国FDA批了我们就能引入到中国市场来,要进行对中国人的研究,看是否有效才能决定是否引入中国市场。

       从国际上看,风湿免疫科类的药物在药品排行榜上都比较靠前,如近5年,世界药品排行榜里前10位中有5个药物是风湿免疫,前5位里有3个药是风湿免疫。这也预示着风湿免疫这个专业是现在国际上科技发展聚焦的专业,会得到迅速发展。同时,未来市场空间也会非常巨大。目前,中国对这一疾病领域非常重视,要加速国产药物的发展,尤其是生物制剂,这也将促进老百姓得到好的药物。

       国内制药企业来说,全国范围内在生产治疗这一疾病的生物制剂仿制药的企业已经不下十几家。目前来说,这一疾病领域的药物依然没有办法根治疾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就目前这一疾病市场来说,新出现的较好的药物是近期杨森制药刚在中国上市的欣普尼。在这之前,大多药物需要患者一周注射2次,且有些药是静脉输液,患者不能自行完成,需要到医院。而杨森这一药物,几乎是划时代的,它也是一个生物制剂,但的区别在于每个月一次皮下注射,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方面,我们还是强调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考虑,先用传统药物,比如在中国最廉价而且有效的药物有甲氨蝶呤。但在这些传统治疗效果不好的情况下,有条件的患者可以选择生物制剂,这样患者不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也可以更好地投入社会活动中。

       部分患者也意识到这一疾病必须得“熬”,此外也有疑问说,为什么很多疾病到最后好药也不管用?慢性病就像打仗,你和敌人作战,最开始敌人是新兵,你很容易打退他,但断断续续用药熬了一段时间后,你不断地训练他,最后敌人全变成特种兵,很难再用药物消灭掉。所以,我们建议传统药物效果不好的时候,有条件的病人应该用欣普尼。欣普尼是可特异性结合并中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一种制剂,和其他TNF-α制剂在治疗的原理上、靶向上都一样。

       我有一个朋友是有名的画家,他的画挺值钱,但非常遗憾,后来得了类风湿后就不能再画了。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将来的目标是达到根治。病人治疗无外乎几个关注点,疗效好、安全性好、经济实惠、方便,能达到这些的就是最顶级的药。我相信国内外制药公司的目标就是要向着这种标准发展。疗效还要更好,安全是绝对第一。这就是这一疾病和药物的发展趋势。

       (温淑萍 阿茹汗 采访整理)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

2006-2024 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黑ICP备3206328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