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不至于连个企业邮箱都没有吧?"
我有好几个医药自媒体朋友,那天看到其中一位朋友在微信朋友圈里二次转发了同一个文章链接。文章大致内容是一个拉新福利活动,也就是说你拉几个人过来助力,就可以得到一个礼品。多数人不会出现单一文章的多次转发朋友圈,除非是没达到预期目标或者要冲一把浏览量。其实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营销推广,在医药圈里算常规操作。对于这样的活动而言,最怕的不是拉不到新人,而是拉不到预期目标读者。与药企做研发、做市场推广一样,任何的活动其实都有一个对应的考核,转化率。也就是说,拉新关注最好要是业内人士,否则让七大姑八大姨来关注,最终只会被薅羊毛。因为非目标人群在后期几乎不会对推文带来流量,也不会产生什么广告价值。
那怎么来筛选优质客户或者说如何避免被粗暴地薅羊毛呢?答案是设置门槛,比如有些制药设备的调研问卷里会有专业问题,答上来才属于有效调研,有些拉新福利活动则要求活动参与者必须提供公司名片。
图源 作者聊天记录
这就直接卡死了一大批人。我从业十几年,一直在基层,认识的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名片,毕竟名片的使用场景往往是对外的岗位,用来证实自己的身份,比如跑展销会,比如去医院学术推广拜访签约等等。所以名片的高频使用岗位通常是销售或者药企高管。甚至于很多质量部生产部人员终其一生,也没做过什么名片,但这并不妨碍其正常工作的开展,因为他们都是对内沟通。同事之间发名片?没必要吧。
言归正传,平时各种拉新活动的最大参与者,通常不是高层,至少我没见过我的领导在朋友圈要集赞换礼品。而真会积极参与活动的人,又往往没有名片。
朋友问我,没名片那总有工牌吧?我说也没有。我们工牌的使用场景是对外服务,是出于客户投诉的方便,或者说大型企业才有带门禁卡的工牌。可能是我入职的几个中小型公司规模不够,我没见过上班带工牌的。
朋友又问,那企业邮箱总得有吧?我说,目前入职过的几家公司里,只有一家是有公司邮箱的。达不到一定规模,搞公司邮箱的意义不大。除非是特别高精专的企业,出于公司资料保密的考虑。其他行业,诸如媒体等,那是考虑到宣传需要,毕竟你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了,企业邮箱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很多药企,并没有建立自己的公司网页,公众号可能也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才更新而已。他们的增长点,不在这上面,如果是小公司,往往也腾不出人手搞这些。
为什么外界会对药企有这种认知?
1、接触面不全。作为医药媒体是能接触到医药人员,但肯定不是下面基层,更多的是大型药企里负责对外宣传的人员。出于职能需求,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报喜不报忧。哪怕再没钱,面对镜头也要光鲜亮丽。
2、过高的营收预期。要知道疫情三年给民众造成怎样的行业影响?他们都认为药企赚特别多的钱。我一刚毕业的师弟过年回家,亲戚们纷纷表示还是你们厉害,那药都卖那么贵了,赚不少钱吧?小师弟一脸无奈,那些紧俏药品,真没我们啥事,我们根本没有那些品种。后面师弟问我,这个年公司发了多少奖金或者过节费?我算了下,两三笔加起来一共一千二,从容回复"不到一万"。爱慕虚荣谈不上,只是觉得不能让后来人对行业薪酬失去信心。师弟又问我,一个月工资早就上万了吧?我心里四舍五入了下,"嗯,快上万了"。
3、过高的能力期待。布洛芬退烧大家都知道,也都知道辉瑞P药前段时间有多火,这就使得外界觉得制药人能“左右生死”,甚至于医生都要找药企求药救治。但实不相瞒,产品的领域太过细分,多数制药人终其一生也都在普药里苟活。没有那么强的能力,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源。
4、相关影视的宣传缺席或者说错误示例。除了展示民国剧的镜头里,有少数中药店等现身外,很少有相关的画面出现。即使在以职业剧为亮点的港台剧中,也往往以医生、警察、法官甚至法医等为主,很少有专门讲解药企的。而大陆剧更是对这个行业非常冷淡,偶尔有爱情剧里涉及到医药相关,那必须是高级科研人员。要穿着靓鞋猫步走过反光的自流平地面,冷冷的看着显微镜沉思那种。车间?不好意思,你们都穿着洁净服,没法展现靓女靓仔的英姿,这演员费用相当于白花了,没法拍。倒也不能说全怪影视剧导演,我小时候看电视剧片尾,那里都会有鸣谢单位,比如某某酒楼,某某公园,某某房地产等等。很少看到过药企在里面,一个简单的道理,一没钱,二没必要。
以上这些也就让药企更加神秘且远离民众视野。当医药媒体都会有这种认知偏差时,民众会对药企有怎样的看发?"你们药企挣大钱肯定的,都一个个西装领带,既有钱又有面!过年红包,多发点吧!"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