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究与不纠
近日,某省药监局对于一家生产企业做出了行政处罚,而原因则比较偏门。“未按照规定每年对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不给员工做体检,已经算是业内少见了。
图源:省药监局
作为医药行业,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一方面是法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降低自己生产质量风险。
图源:搜狗百科《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在医药行业,本身会接触到很多需要视觉、嗅觉等考验身体机能的事情。比如注射药品的灯检,你视力不合适,就根本无法正常实施。还有一点就是察觉风险的能力,加热过程中培养基的沉底受热不均匀,会产生糊味,你嗅觉不灵敏,就无法第一时间察觉。还有一些带有明显气味的药品,会影响到患者服用的依从性,这时候对嗅觉等感官要求就比较重要。而药品色泽变化出现异常时,色盲可能无法察觉。所以与其把体检作为员工福利看待,不如说把体检视为衡量员工能否正常任职的标杆。
这是监管部门赋予药企的一种提前避险操作,在人员这一关做出筛查。尽早的剔除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的员工,安排到其他合理的岗位。在从事一些检测试剂的行业,比如乙肝、梅毒、艾滋病毒诊断,除了常规的体检项目外,还会做这些与行业相关的检测。上岗前做体检,是为了避免人员干扰产品性能。在离职时和任职期间做体检,是为了检测在职期间人身有无受到产品的干扰,也就是排除职业接触。现在疫情期间,核酸检测做的多,防疫人员定期被抽样检测,也是类似的道理。
还有一点,健康体检档案能更好的看出员工的入职时间。当然员工的入职时间,也可以从发放工资、社保缴纳等方面核实。但这些会比较繁琐,直接一份体检报告,能说明很多问题。毕竟药企的原则是,没有体检报告,不上岗。当检查老师对某个员工的上岗时间有疑问时,从这个体检报告上可以排除问题。当然,体检报告也可能会被作假,但我们在没有明显证据方向时,没必要去一再溯源。
此外,药企员工如果连定期体检都无法做到,其他方面也可能有更大的体系风险。毕竟体检是与员工个人息息相关的,这都没人提出异议来,还打算员工主动发现问题?那更不现实。
鉴于体检报告对于看出问题的指向性,很多检查老师都会对体检档案看的比较重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当然,现在体检的一些项目,会被视为隐私,比如乙肝两对半。相应的体检报告也需要单独取,这在舆论中也很容易成为争议点。但不影响入职体检、定期体检制度的权威性,毕竟关乎药品质量风险,一旦出现差错,会影响到很多方面人员。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员工定期体检对药企而言都是必要、有利的,能因此违规被罚款,也只是一个警示教育罢了。至于案例中提到的另外一点,“对六味地黄颗粒返工生产”,在处罚名称中并未体现,具体原因大概只有相关方才清楚了。
合作咨询
肖女士 021-33392297 Kelly.Xiao@imsinoexpo.com